今天给大家整理一些在消防考试中会遇到的一些计算公式。
1、泄压面积
计算公式:
厂房的泄压面积宜按下式计算,但当厂房的长径比大于3时,宜将建筑划分为长径比不大于3的多个计算段,各计算段中的公共截面不得作为泄压面积:
式中:A——泄压面积(m²);
V——厂房的容积(m³);
C——泄压比,可按表3.6.4选取(m²/m³)。
C——厂房容积为1000m³时的泄压比(㎡/m³),其值考试中一般会告诉大家。
计算步骤:
(1)计算长径比,长径比为建筑平面几何外形尺寸中的最长尺寸与其横截面周长的积和4.0倍的该建筑横截面积之比。
长径比=L×[(W+H)×2]/(4×W×H)。
(2)如果长径比>3时,宜划分为长径比≤3的计算段;
分段方法:
0<长径比≤3,不需要分段计算;
3<长径比≤6,需要分两段计算;
6<长径比≤9分三段计算;以此类推(但如果真的分三段之后还是大于3,直接就按照公式直接求泄压面积即可)
(3)代入公式计算泄压面积。
2、民用建筑高度
计算步骤:
(1)判别建筑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注意带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商住楼的区别);
(2)计算建筑高度(高度计算起点,从室外设计地面开始还是从室内设计地面开始算
(3)根据高度划分是单多层、二类高层还是一类高层(住宅和公共建筑划分界限不同)。
误区:
问:计入建筑高度的情况要加上,不计入建筑高度的一定要减去吗?
答:错误,首先要看建筑高度的计算起点,其次要看题目给出的是高度值还是标高值。
3、防火间距
计算步骤:
乙、丙、丁、戊类厂房(仓库) 防火间距=10+b1+b2
b1、b2取值:一二级取0;三级取2;四级取4;
甲类厂房与甲、乙、丙、丁、戊类厂房 防火间距=12+b1+b2
高层厂房与甲、乙、丙、丁、戊类厂房 防火间距=13+b1+b2
甲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
乙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5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30m。
单、多层戊类厂房之间及与戊类仓库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m,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可将戊类厂房等同民用建筑按本规范第5.2.2条的规定执行。
4、灭火器的配置
关键步骤:
(1)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的计算
Q=KS/U
Q——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S——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
U——A 类或 B 类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A或㎡/B
K——修正系数
表1:A类场所灭火器最低配置基准
危险等级
严重危险级
中危险级
轻危险级
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
3A
2A
1A
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A)
50
75
100
表2B、C类场所灭火器最低配置基准
危险等级
严重危险级
中危险级
轻危险级
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
89B
55B
21B
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B)
0.5
1.0
1.5
表3:灭火器的修正系数表
计算单元
K
未设室内消火栓系统和灭火系统
1.0
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
0.9
设有灭火系统
0.7
同时设有消火栓和灭火系统
0.5
可燃物露天堆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可燃气体储罐区
0.3
注:灭火系统包括自喷系统、水喷雾、气体灭火系统等,但不包括水幕系统。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网吧、商场、寺庙以及地下场所等的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应按下式计算:
Q=1.3KS/U
(2)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计算
Qe=Q/N
Qe——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N——计算单元中的灭火器设置点数(个)
(3)灭火器设置点的确定
应根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并应保证一可能着火点至少能得到1具灭火器的保护,不应出现任何未受保护的空白区。(考试一般不需要计算灭火器设置点,题目中会直接给出)
5、消防水池容积
计算公式:Va=(Qp-Qb)×t
有效容积为:
Va——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m³);
Qp——消火栓、自喷等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流量(L/s);
Qb——补充流量(L/s);
t——火灾延续时间(h)。
计算步骤:
(1)根据建筑类别和火灾危险性,确定消火栓火灾延续时间(参考水规表3.6.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延续时间为1h;补水时间取最大值。
(2)根据建筑类别和规模,确定室外消火栓和室内消火栓的设计流量。(参考水规表3.3.2和3.5.2,考试一般会给)
(3)注意计算出的消防水池容积与规定值要进行比较,不应小于100m³,仅有消火栓系统时不应小于50m³。
6、疏散距离
疏散距离部分内容重点掌握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参考建规表5.5.17。
在上表基础上疏散距离可增加或减小的情况:
(1)敞开式外廊:+5m;
(2)敞开楼梯间:两个安全出口之间-5m,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2m;
(3)全部设自喷,可增加25%。
注:在同时满足(1)、(3)条时,应先乘25%,再加。
例题:【2018年真题】某耐火等级为二级的印刷厂房,地上5层,建筑高度30m,厂房内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该厂房首层任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线距离应为( )。
A.40m
B.45m
C.50m
D.60m
【答案】A
7、疏散宽度
计算步骤:
(1)计算疏散人数=建筑面积*人员密度
人员密度确定方法:
①参考建规表5.5.21-2 商店营业厅内的人员密度。
②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中录像厅1.0人/m²,其他0.5人/m²。
除剧场、电影院、礼堂、体育馆外,其疏散人数可按实际座位数的1.1倍计算。展览厅的疏散人数应根据展览厅的建筑面积和人员密度计算,展览厅的人员密度以不宜小于 0.75 人/㎡计算。
(2)计算疏散宽度=疏散人数*百人宽度指标
每层的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按每100人的最小疏散净宽度不小于表5.5.21-1的规定计算确定。
当每层疏散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内下层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层及以上疏散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内上层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层及以下疏散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
百人宽度指标取值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比如建筑高度为4层的二级耐火等级办公楼,在取值时一二层百人宽度指标取0.65 m/百人,三层百人宽度指标取0.75m/百人,四层百人宽度指标取1.00 m/百人,这种取法是错误的。根据建规表5.5.21,表中给出的层数为建筑层数,这里指的是建筑总层数,所以4层的二级耐火等级办公楼每层的百人宽度指标都应该取1 m/百人。
例题:【2015年真题】某商业建筑,地上 4 层、地下 2 层,耐火等级一级,建筑高度为 20.6m。地上各层为百货、小商品和餐饮,地下一层为超市,地下二层为汽车库。地下一层设计疏散人数为 1500 人,地上一至三层每层设计疏散人数为 2000 人,四层设计疏散人数为 1800 人。地上一至三层疏散楼梯的最小总净宽度应是( )m。
A. 13 B. 15 C. 20 D. 18
【答案】C
防火分区的计算
除另有规定外,局部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的通用计算公式:
S:局部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SG: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表3.3.1和表5.3.1规定值
SA:局部设置自动灭火系统部位面积的1/2
注意:仓库无局部设置增加面积的规定。
2
消防用水量的计算
消防给水一起火灾灭火用水量应按需要同时作用的室内、外消防给水用水量之和计算,两座及以上建筑合用时,应取最大者,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水雾喷头布置要求
基本原则
保护对象的水雾喷头数量应根据设计喷雾强度、保护面积和水雾喷头特性,按水雾喷头流量计算公式和保护对象水雾喷头数量计算公式计算确定;
应使水雾直接喷射和完全覆盖保护对象,如不能满足要求,应增加水雾喷头的数量;水雾喷头和保护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水雾喷头的有效射程;水雾喷头、管道与电气设备带电部分的安全净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
式中:
q——水雾喷头的流量(L/min);
P——水雾喷头的工作压力(MPa);
K——水雾喷头的流量系数,其值由喷头制造商提供。
式中:
N——保护对象的水雾喷头的计算数量;
S——保护对象的保护面积(m²)
W——保护对象的设计喷雾强度[L/(min*m²)
点型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的设置数量
①探测区域的每个房间应至少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②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不应小于下列公式的计算值,即:
式中:
N——探测器数量(只),N应取整数
S——该探测区域面积(m³)
A——探测器的保护面积(²)
K——修正系数,容纳人数超过10000人的公共场所宜取0.7~0.8;容纳人数为2000~10000人的公共场所宜取0.8~0.9,容纳人数为500~2000人的公共场所宜取0.9~1.0,其他场所可取1.0。
消防水池容积
有效容积为:Va=(Qp-Qb)t
式中:
Va——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m³);
Qp——消火栓、自喷等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流量(m³/h);
Qb——补充流量(m³/h);
t——火灾延续时间(h)。
计算步骤↓↓↓
(1)根据建筑类别和火灾危险性,确定消火栓火灾延续时间(参考水规表3.6.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延续时间为1h;补水时间取最大值。
(2)根据建筑类别和规模,确定室外消火栓和室内消火栓的设计流量。(参考水规表3.3.2和3.5.2,考试一般会给)
(3)注意计算出的消防水池容积与规定值要进行比较,不应小于100m³,仅有消火栓系统时不应小于50m³。